顯示具有 生物觀察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物觀察紀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2014--0102展翅飛翔

時間:103.01.02 11:12
地點:Xi-Song

        紅嘴黑鵯(2010光陰地圖—04.01紅嘴黑鵯--認識三年的朋友)對我來說是一種很難拍的鳥,倒不是它不容易親近,而是她全身烏漆媽黑,照相測光不易,所以要拍的精采拍的動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今天就讓我給遇上了,而且還是用傻瓜相機捕捉到的畫面,雖僅此一張但感謝科技的進步讓我能夠裁切畫面再加上亮度的調整,銳化之後一張乍看還不錯的飛行版紅嘴黑鵯就出現了,雖然背景很雜亂,但羽毛倒也根根清楚,尤其是尾羽可清楚算到12根,而紅嘴紅腳也可看出,確實是一隻如假包換的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小檔案
紅嘴黑鵯(Black Bulbul),嘴、腳為紅色,全身黑色,翅膀較灰白,身體全長24公分,擅長模仿叫聲,會學貓叫,與身長18公分的白頭翁、烏頭翁同屬鵯科的鳥類。冬季會成群出現。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102年溫故知新--新寵紅寶石魚--雙斑伴麗魚(Jewel cichlid)

時間:2013.12.25
地點:Xi-Song

        從同事那取得了5隻「紅寶石的幼魚」,唯獨這尾是從小就顯露出紅色加藍點,它的地域性也最強,所以只好將它和其他四尾分開,它雖會驅逐其他魚但本身卻相對的穩定,只是靜靜的看著你,所以我好喜歡與它對望互動。最棒的是它不像鬥魚會跳出水面,很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王者風範。(目前長度約4.5公分,仍屬幼魚階段)

補充說明:
紅寶石魚(慈鯛科)
       全身靚麗的藍色斑點和尾柄前面的大型黑斑。
       紅寶石的名字來源於在它們繁殖期間會出現豔麗的紅色,雌魚最為明顯。
中文名:雙斑伴麗魚
英文名:Jewel cichlid
學名:Hemichromis bimaculatus Gill, 1862
科屬:慈鯛科(又稱麗魚科,口孵魚科,Cichlidae
原產地/分佈:非洲加納到多哥的剛果河、尼羅河流域的森林溪中。
成魚體長:10.0 - 15.0 cm。   繁殖方式:卵生,產於平滑石塊上。
性格:性情凶暴且地域性強有攻擊性,不可混養,個體之間亦會競爭,
            亦不合適水草箱中飼養。
食性:肉食性且有魚食性會食同種及異種小魚。
水質:對水質的要求不高。 適宜溫度:22.0 - 28.0 ℃。
活動水層:中層、上層,可不打氣單獨飼養。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101年溫故知新--赤翡翠


時間:2012.09.27
地點:Xi-Song

好久沒出門賞鳥,今日因強颱杰拉華近台,老天爺送來了大禮,
好一隻又大顏色又美麗的鳥--「赤翡翠」大駕光臨,
它撞了玻璃窗,被同事給救起,
而我也有機會近距離的觀看。

一直以為我在金門、香港的米埔保護區、新加坡有看過,
重新檢視了我的記錄後,
赫然發現,
我根本沒親眼記錄過這種鳥!
天啊!赤翡翠,證明了我的記憶力已經衰退,
這真是可怕的訊息。



赤翡翠小檔案

赤翡翠  Ruddy Kingfisher
(學名:Halcyon coromanda )是佛法僧目翠鳥科的鳥類。
赤翡翠身長25-27釐米,體重76-77 克。
頭、頸、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棕赤色,
是翡翠亞科中分佈最北的成員,其主要分佈區位於東南亞地區,
台灣為稀有過境鳥。
生活於各種環境,從海平面到1800米高度,
沼澤森林、紅樹林、林中溪流水塘、濕地和平原都有其蹤跡。
完全食肉性。內陸的亞種主要食昆蟲和其他小型節肢動物,小蝸牛和蜥蜴。
不僅是淡水的獵物,在沿海地區的赤翡翠也吃小龍蝦、魚、青蛙、蝌蚪、蟹。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101年溫故知新--五色鳥

地點:Xi-Song 北後陽台
時間:101.06.19

        第三度記錄五色鳥,沒想到五色鳥離我越來越近,一樣是用那顆已經壞了好久沒拿出來用的鏡頭,沒想到一拿出來就有收穫。(記得前年是因為試新鏡頭,所以拍了五色鳥,未滿一年鏡頭已壞了,去年到植物園拍了五色鳥,雖然只剩下手動對焦還可使用,但只要需要長距離我還是會帶著它!只是這次似乎用不上它的長距離功能。)

         最近在上班的地方竟然可以看到五色鳥了,因為榕樹上結滿了果實,好多鳥都來這素食餐廳用餐,這隻五色鳥想抄近路走後門,結果硬生生的撞上了窗戶玻璃,一開始沒會過意,只覺得有個綠色的東西碰一聲的撞上來,查看了一下,竟然是五色鳥,趕緊繞去辦公桌旁拿出相機留下記錄畫面。還好撞的雖大力但不嚴重,所以它的眼睛從緊閉到微張,再到全開,大概有四分鐘的時間是靜止不動的。由於窗台的高度,所以只能用俯拍,還要避開窗框欄杆,所以胸前的紅黃色特徵沒辦法拍到。但距離超近的讓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它的痛。之後呢!當然它拍拍翅膀就去素食餐廳用餐了!
 
「五色鳥」小檔案:
五色鳥,英名:Barbet,學名:Megalaima oorti,
體長約20公分,全身大致為綠色,嘴、腳為黑色,額、喉黃色,有黑色寬過眼線,眼先、頸背、下喉為紅色,頭部其餘部分為藍色,公母鳥無法從外觀辨識。會出現在大面積之公園、低、中海拔闊葉林之山區。春天繁殖時,會在枯樹上鑿出圓形的孔洞,在其中育雛,最多一次餵養三隻幼鳥。野外數量頗多,但因其體色大多為綠色,若不鳴叫並不太容易發現。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100年溫故知新--赤腹松鼠

時間:2011.02.08
地點:台大
    收到友人寄來的松鼠照片,才驚覺自己今年也有拍到松鼠的照片,雖然沒辦法登上大舞台,但是也算一個好記錄。
    一直以來久很喜歡松鼠的靈巧可愛,午後四點在台大校園漫步,逛至圖書館前見著這隻動作頗具人性的松鼠,尤其是站立雙眼還看著鏡頭,真是可愛!
台灣松鼠小檔案:
台灣有三種松鼠,分別是最常見的赤腹松鼠,數量不多的長吻松鼠,分布在中高海拔的條紋松鼠。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100年溫故知新--五色鳥

地點:植物園
時間:100.02.06
        記得去年是因為試新鏡頭,所以拍了五色鳥,未滿一年鏡頭已壞了,只剩下手動對焦還可使用,但是仍舊不減我對它的喜愛,所以出門我還是會帶著它!
        趁著過年的好天氣,推著寶寶帶著它到植物園散步, 沒想到在溫室旁的豆梨樹上我見到滿樹的五色鳥,其實說到滿樹也就是始終維持七八隻那麼多(有來有去),但是這真的讓我很意外,我從沒見過五色鳥這麼高密度的出現!雖然這顆豆梨樹沒有半片樹葉,但是卻一點也感覺不出來,因為五彩的樹葉會在樹上到處移動,煞是好看!這也讓我有機會拍出又近又大的五色鳥照片,可惜寶寶還小,且又因溫煦的陽光一直呼呼大睡,否則他應該也會啊啊的叫個不停吧。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2010光陰地圖-01.29 紅腳秧雞

時間:2010.01.29
地點:新加坡ZOO

這張照片雖然是在動物園所拍,
卻不是籠子中的鳥,而是在步道上所拍的,
突然看見這麼一隻秧雞類的鳥在路旁行走,
對於一個賞鳥人來說,可會讓人眼睛一亮呢!

這隻秧雞在台灣可是迷鳥,但在新加坡雖可見,
但也不是隨處都有,
所以管他三七二十一,天色已暗又怎樣,先拍再說,
回到友人家,查了圖鑑才確定是紅腳秧雞,
很漂亮的一隻鳥!如果說灰腳秧雞是黑白的鳥,
那這隻紅腳秧雞肯定就是隻彩色的鳥。

其實鳥類的體態跟羽色真的是老天爺的藝術作品,
每一種都讓我感到驚為天人!

紅腳秧雞小檔案:
紅腳秧雞(Red-legged Crake),又名「紅腿斑秧雞」,學名︰Rallina fasciata體長約23cm,頭、頸、胸為紅棕色,喉白色,
下腹為黑白色橫斑,外側飛羽和覆羽也具白色橫斑。
嘴鉛黑灰色,眼眶及腳為豔紅色。
在台灣屬迷鳥數量稀少。
首次紀錄於1929年6月9日由日本人--鈴木善七於蘭嶼鄉椰油村所發現,
之後有發布訊息的是在1988年12月雲林獨水溪紀錄3隻。
中國大陸、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南部至菲律賓群島及印尼等地皆屬留鳥。
紅腳秧雞習性應與其他秧雞相似,性羞怯、隱蔽,不易發現,但真的遇見人時,動作聲響若不太大,應該能觀察一陣子。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2010光陰地圖—12.08稀有留鳥來訪—灰腳秧雞(白喉斑秧雞)

時間:2010.12.08 17:25
地點:三民段

黑腳秧雞?白喉斑秧雞?灰腳秧雞?
在工作的場所出現了這麼一隻小巧可愛的秧雞,
一時之間腦海裡還真想不出這是什麼品種!
印象中:
緋秧雞是紅腳;
灰胸秧雞的腳雖是黑色的但胸部是鐵灰色的;
而灰腳秧雞的頭胸是棕紅色,腳應該是灰色的?

這樣逐一刪除後,加上這兩天剛好寒流來襲,難道是過境的迷鳥?
手邊一時沒有慣用的鳥類圖鑑可對照,
上網一下子又查不到符合特徵的照片,
只找到一種白喉斑秧雞,感覺好像比較吻合,
但是我實在沒聽過這種名稱,
心情上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真是讓人心慌意亂!

經過了專家確認,確定這隻是灰腳秧雞的亞成鳥,難怪不像圖鑑上的頭胸為紅棕色。

秧雞科小檔案: 
秧雞科屬於鶴形目,分佈於世界各地,臺灣有記錄的共15種,包括:
  紅腳秧雞          Red-legged Crake         
  灰腳秧雞          Banded Crake             
  灰胸秧雞          Slaty-breasted Rail      
  秧雞                 Water Rail               
  紅腳苦惡鳥      Brown Crake              
  白腹秧雞         White-breasted Waterhen  
  小秧雞             Baillon's Crake          
  斑胸田雞         Spotted Crake            
  緋秧雞             Ruddy-breasted Crake     
  斑月劦田雞     Band-bellied Crake       
  白眉秧雞         White-browed Crake       
  董雞                 Watercock                
  紫水雞             Purple Swamphen          
  紅冠水雞         Common Moorhen           
  白冠雞            Common Coot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2010光陰地圖—09.24候鳥來訪—極北柳鶯

時間:2010.09.24 16:25
地點:三民段
      今日不知怎的就是想往樹上瞧瞧,想看看常常出現的綠繡眼看它們在枝椏間穿梭吃榕樹的果實,卻意外的讓我發現了先前沒在這個場域出現的鳥種—極北柳鶯。
      極北柳鶯它不是很怕人,但是還是會躲相機、又好動,所以並沒有拍到很清楚的畫面。在這個工作場域,工作也有好長的一段時間了,季節更替總會看到一些不同的鳥兒出現,這次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鳥種,也是我之前不曾看過的,或許先前都沒有十分用心觀察吧!

極北柳鶯小檔案:
      極北柳鶯(Arctic Warbler)體長11公分和綠繡眼一樣大小,所以在樹林裡其實並不容易分辨,若不是有明顯的白色眉線不同於綠繡眼的白色眼圈,乍看之下還真分不出來。柳鶯(Warbler)這類的鳥本身就極為相似非常不容易分辨,我個人直覺比鷸鴴科水鳥更難辨識,但一般較常見的還是極北柳鶯和黃眉柳鶯,所以先從這兩種去分辨就行了,想當然爾,黃眉柳鶯有黃色的眉毛,身體也偏黃,極北柳鶯體色較偏橄欖綠,而且較為普遍。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2010光陰地圖—07.18遛烏龜

時間:2010.07.18
地點:三富農場
      烏龜再度搶得版面,因為連狗都好奇,不是應該遛我這隻狗嗎?怎麼這年頭主角都變別人了!
      帶寵物出去遛遛是很愜意的一件事,遛狗、遛貓、遛鳥、遛兔子、遛松鼠,這些大概也都習以為常了,但是遛烏龜在國內我倒是第一次看見,主人也頗具巧思,用魔鬼氈從腰部一纏,嫌它走得太慢還可以提起來提著走,果真是好辦法,也真是讓人大開眼界!(ps.照片中的烏龜,據主人說是「歐亞陸龜」的某個品系。)
      記得第一次看到遛烏龜是在新加坡,主人並沒有用任何東西綁住它,但是那隻烏龜會聽從主人的聲音跟著走,而那隻烏龜並沒有名字,主人是位五十來歲的中年男士從頭到尾只有喊「烏龜來、烏龜來」,而那隻烏龜就會邁開大步的追隨主人,讓我覺得好神奇也好有趣!烏龜能養到這樣聽懂人話,真是厲害!(ps.那隻龜的品種我不記得了,但並不是甚麼特殊種類,類似我們的斑龜,應該是當地的品系吧! )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2010光陰地圖—07.29家燕幼鳥-3.空中餵食

時間:2010.07.27
地點:家門外電線上
      家燕親鳥空中餵食的畫面,真的是決戰一瞬間!俗話說無三不成禮,家燕的相關照片當然也要貼上三張才算有禮貌,但苦候多時也僅此一張。
      親手拍到這樣的畫面,再次讓我感到父母愛的偉大,也了解了「傳承」這兩字的意義,在生物學上可能僅用兩個字「繁衍」來解釋生命的延續,但精神層面上就以傳承這兩字最能代表這其中的意涵了。
      親鳥辛苦的捕捉空中的飛蟲,餵飽下一代,正是人類的的縮影,在邁向八月八八節前,先祝天下的爸爸媽媽佳節愉快,你們辛苦了!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2010光陰地圖—07.28家燕幼鳥-2.張口討食

時間:2010.07.27
地點: 家門外電線上
      只要看到親鳥的影子,燕寶寶們就這麼激動的拍翅大叫!深怕被爸媽給遺忘了,偶爾天空飛過一群鴿子,燕寶寶一樣開口振翅大叫,不禁讓我想起一句台語諺語—「看到黑影就開槍,看到鬍鬚仔就叫爸爸」,哈哈,真是貼切的描述!
      看來再不多久,燕寶寶就要自力更生了,加油!

PS.鳥寶寶剛離巢,還無法自行覓食時,會拍動翅膀發出叫聲像親鳥索食,所以在路上遇到這種行為的小鳥,不用急著將它帶離,親鳥應該就在附近,別因為我們的好心,造成這家子的困擾!

2010光陰地圖—07.27家燕幼鳥-1.回眸

時間:2010.07.27
地點: 家門外電線上
      一連幾天都聽到小鳥寶寶的索食鳴叫聲,一直不以為意,以為是家中養的小鳥模仿起這種聲音,原來是有家燕寶寶停在外頭的電線上等待親鳥回來餵食,這隻久候多時的燕寶寶,百般無奈的等不到爸媽,等到的竟是怪叔叔拿著怪怪的東西朝它打量,所以就這麼回眸瞧瞧,讓我得以留下這幅畫面。
      很喜歡這張照片的眼神,感覺燕寶寶似乎有話要說、似乎很疲累、似乎很飢餓,充滿了期待,只是它不太想理我!

PS.這隻家燕寶寶才剛離巢,雖然會飛但是還不會自行覓食,所以等待親鳥餵食。它有黃口,還有白色的絨羽,這是大多數幼鳥才有的特徵。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2010光陰地圖—07.11 討水喝的「黃長腳蜂」

時間:2010.07.11
地點: 家中睡蓮盆栽
      炎炎夏日,口乾舌燥這是一點都不意外的,但是家裡的盆栽最近又多了些不請自來的小客人,雖然說盆栽的小客人全都是不請自來,但是這次的小客人這個時候來還算有禮貌,只是來喝水,其他時候來就會搶劫、綁票,甚至還會撕票!
      印象中一直以為這個客人是細腰蜂的一種,查了資料才知道是長腳蜂家族的一員,身上明顯的鮮艷黃色和黑色,生物課時老師都告訴我們這樣強烈鮮明的顏色代表這樣的生物不好惹,不然就是它擬態成另一種兇猛的同類—虎頭蜂,果不其然,實際上只要你不干擾他,即使你距離它只有十來公分,它依舊不理你。
      最近它是天天都來報到,它會趴在任何有水珠的地方喝水,然後將水帶回巢裡,然後很迅速的重複著這個工作!因為它也不影響我的盆栽生長,所以就任由它來去。照片中的黃長腳蜂就趴在他最喜歡的睡蓮、水鱉、莕菜的葉面喝水。
      過了取水這個時期,我其實是討厭它的,因為它這時就會來搶劫我盆栽上的葉子,將葉子切的一塊一塊的,好醜!然後又會來撕票,將我金橘樹上的鳳蝶幼蟲一隻一隻分屍,作成肉球帶走,所以我不喜歡會來搶劫及撕票時候的黃長腳蜂。

黃長腳蜂小檔案:
      黃長腳蜂( Polistes rothneyi )是分類於胡蜂科 Vespidae 的長腳蜂亞科底下,常見的長腳蜂還有棕長腳蜂( Polistes gigas ) 、褐長腳蜂( Polistes tenebricosus )、家長腳蜂( Polistes jadwigae )、雙斑長腳蜂( Polistes takasagonus )。
      黃長腳蜂,體長 18 - 23 mm,全身僅有黃色和黑色兩種色系,翅膀褐咖啡色小小的,但飛行卻很迅速,看似兇猛,但只要不破壞它的巢,基本上他不會攻擊人。
其他資料可參閱:嘎嘎昆蟲網站http://gaga.jes.mlc.edu.tw/new23/9411/261.htm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2010光陰地圖—06.29 小燕燕排排站

時間:2010.06.29 14:36
地點:天母西路
      家燕的繁殖季應該已經接近尾聲了,打從幾年前就開始注意到燕子築巢的位置,一窩比一窩有趣,一窩比一窩有創意,在屋簷下電線上、鐵釘上、木板上都習以為常,最有趣的是一窩是在萬華中華路上的銀行門口,築巢的位置竟然是在監視器的上方,想破壞鳥巢還會先被拍下來,夠安全的位置吧!
      下午看到的這巢,也不遑多讓,築在屋簷下探照燈上,想必親鳥媽媽也不怎麼需要去孵蛋,只要按時去翻面不要讓蛋烘熟,應該還蠻輕鬆的!已經離巢的小燕燕為了從親鳥口中取得食物,又再次回到巢中排排站,看起來好似排排站的玩偶,雖然相機的焦段不對,還是把它們拍下來格放,留下有趣可愛的畫面!

家燕小檔案:
      每年三、四月開始啣泥築巢,動作快的會育雛兩窩,六月底小鳥離巢後,七月中隨即群聚於南投甘蔗園、恆春的街道電線上,吵雜的聲音、過多的便便從天而降,引起許多人的抱怨,但有機會目睹可是永生難忘!
      家燕全台皆有分布,身長約17公分,尾巴分叉長且明顯接近末端處有白斑,頭、背部為黑色帶有藍色金屬光澤,額和喉為赤紅色,腹部潔白,喉下有一黑帶,是為家燕的特徵。相似的洋燕沒有此黑帶,腹部灰色;赤腰燕則在喉、腹部有明顯細細的縱斑,尾羽分叉明顯,分布在新竹、苗栗以南。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2010光陰地圖—05.19 白蟻出沒,鳥兒盡出

    左上:家燕。                右上:珠頸斑鳩。
    左下:白頭翁。             右下:大卷尾。

時間:2010.05.19 16:43
地點:三民段
      傍晚似乎有點要下雨的感覺,天氣真是悶熱難耐,身體濕濕黏黏,沒想到室外到是出現了好多的鳥兒振翅亂飛,尤其是鳥兒在空中停留振翅,同事見狀口中念念有詞說,天有異相,開始擔心起是否有大地震、暴雨…等等。我的直覺告訴我是鳥群在捕捉白蟻,事後我更靠近的仔細觀察,果然是白蟻的出現所造成的結果,而白蟻的台語就是「大水螞蟻」,所以應該今晚會或是這兩三天就會有下大雨的狀況出現了!果不其然晚上的氣象報告就說明天會有午後雷陣雨。
      話說回來,白蟻的出現,鳥兒盡出,空域的最高層是家燕,現在剛好是繁殖季最需要餵食雛鳥的時候,中層則是白頭翁和紅嘴黑鵯,地面上則是麻雀和珠頸斑鳩,而跨空域至地面的則有大卷尾,然後稍遠處還有喜鵲在觀望!在地面的麻雀和斑鳩是最讓我好奇的,因為吃穀類、小果實的它們竟然也會來湊熱鬧!在空中的這些鳥類則最吸引我的目光,不禁讓我想起以前讀過的「天地一沙鷗」主角--岳納珊,不斷的鍛鍊自己的飛行技術,而現在在我眼前的這群鳥類也不斷的在展現自己的技術,空中停留、急速回轉、俯衝、爬升,好似在看空軍的特技小組花式表演,真是過癮!

2010光陰地圖—05.18「珠頸斑鳩」築巢點--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時間:2010.05.18 16:40
地點:三民段
      珠頸斑鳩選了一個看似危險結果卻是最安全的地方築巢育幼,而小鳥真的順利孵出來了,而且有三隻呢!套一句生態學上的用語真是互利共生啊!而我們得到的好處就是能夠近距離的觀察吧!其實野生鳥類跟人的互動越來越密切,而且也來越適應人類帶來的干擾,並且會加以利用這份干擾,例如家燕長期以來築巢在住家的騎樓下,然後捕食十字路口燈光引來的昆蟲飛蛾。伯勞、大卷尾、領角鴞利用夜晚路燈來當進食的餐廳捕捉趨光的獵物。不過鳩鴿科的鳥類真的越來越誇張,先前上司同事家的陽台花盆還出現金背鳩築巢育幼,害上司家的那盆桂花樹因此不能澆水而枯死。所以其實鳥類真的慧眼識英雄,知道什麼是善人,甚麼是惡人!

PS.由於沒拍到成鳥,所以珠頸斑鳩小檔案就暫不介紹。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2010光陰地圖—05.17橘腳紫身的「宮崎氏澤蟹」

時間:2010.05.12 14:09
地點:士林區溪山國小
      記得國中時,和班上同學一起去虎山旁的小溪澗玩耍,同學告知有很多小螃蟹在石塊下,一群人便手忙腳亂了起來,因為都想抓個幾隻回去當小寵物,當然我也不例外,最後大家都戰果頗豐的選了幾隻顏色漂亮渾身紫色,腳爪橘色的小螃蟹帶回家飼養,並約定好要看誰養的久。當天回家後,小螃蟹放在臉盆裡,擺了些石頭,布置了一個類似水邊環境螃蟹的家,越看是越滿意,卻在此時發現螃蟹身上有一些小小的橘色東西會動,心裡覺得很納悶,還會在其身上爬行翻轉,媽呀!是寄生蟲!再仔細一看,抓回來的螃蟹上都有大小不一的蟲,這時突然頭皮發麻!哇!該如何是好,確定這小小的寄生蟲不會離開螃蟹身上後,趕緊打電話告知一同抓螃蟹的同學,似乎大家都有這個狀況ㄟ!當下想不出除蟲的方法決定放棄飼養,也不要比看誰養得好了,連忙套了四五層塑膠袋把螃蟹連同石頭一起打包丟進垃圾桶,從此我對螃蟹類的生鮮食物都非常小心,一定要完全煮熟的我才敢吃!
      今日在種滿銅錢草的小水溝又看到了眼熟的小螃蟹,那個渾身滿是寄身蟲小螃蟹的記憶畫面又再次出現眼前,我還是鼓起勇氣把它牠抓了起來留下畫面,這樣我才能查出當年影響我到現在的螃蟹到底是誰?查了李榮祥先生所寫的「台灣賞蟹情報」,然後再上網看了其他人拍的照片,終於確定紫色的身體,腳的關節是橘色的是「宮崎氏澤蟹」,並且看到一個重點是描述了這種蟹類身上會有「肺吸蟲」這種寄生蟲,算了還是不要多作描述,以免那噁心的畫面又出現!
      宮崎氏澤蟹算是澤蟹中較大型的種類,是台灣的特有種蟹類喔!年紀越大顏色會越紫越鮮豔喔!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2010光陰地圖—05.12 五色鳥

時間:2010.05.12 14:34
地點:士林區溪山國小
      參觀溪山國小的校園,才進校園就聽到五色鳥「摳摳摳…」的叫聲,果不其然之後就在電線上發現了五色鳥的身影,距離還真遠,但是恰好可試試鏡頭的防手震功能,從電腦檢視勉強還能辨識有五種顏色,索性乾脆用修圖軟體裁切、銳化、調白平衡,竟然有意想不到的畫畫風格,還蠻有趣的!

「五色鳥」小檔案:
五色鳥,英名:Barbet,學名:Megalaima oorti,
      體長約20公分,全身大致為綠色,嘴、腳為黑色,額、喉黃色,有黑色寬過眼線,眼先、頸背、下喉為紅色,頭部其餘部分為藍色,公母鳥無法從外觀辨識。會出現在大面積之公園、低、中海拔闊葉林之山區。春天繁殖時,會在枯樹上鑿出圓形的孔洞,在其中育雛,最多一次餵養三隻幼鳥。野外數量頗多,但因其體色大多為綠色,若不鳴叫並不太容易發現。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2010光陰地圖—05.06 猜猜他是誰?--原來是「食蛇龜(黃緣閉殼龜)」

時間:2010.05.06 11:17
地點:三民段心園水池
      水池裡出現這麼一隻黃頭烏龜,真是讓人驚喜,原本沒有特別注意到它,要不是高人指點水池有異相,還真是會把它忽略。
      一眼見到先是被龜殼上的橘紅色同心花紋給吸引,再來是它的頭部顏色,連經過的小朋友都發現它這個明顯的黃色特徵,腦海裡閃過一個名字「食蛇龜」,因為從未親眼見過,所以也不是很確定,然後是又想到另一個名字「材棺龜」,這兩種台灣原生龜類,我還真的不會辨認,畢竟沒在野外親眼見過,趕緊上網找了資料,回家又再次確認圖鑑,確認是食蛇龜沒錯,而辨識特徵真的就是頭上黃色區塊和背上的橘色同心多邊形,最後確認腹部的腹甲是可動的那就沒錯了。近年來因為環境的破壞,可食用性,所以野外的數量越來越少,因此被列為保育類。
      一般的龜龜可分成水龜(海龜、淡水龜)、陸龜、箱龜(生活在水邊不怎麼游泳的龜)。成體的食蛇龜是屬箱龜,生活在森林底層的潮濕處,以蝸牛、蚯蚓、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為食,所以以它20公分上下的身長,被丟到水池裡,難怪它載浮載沉,看它不是很會游泳的狀況下,還真怕它淹死,所幸後來同事因為擔心它保育類的身分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找了保護動物協會的人來將其領走,這個放生物種事件才告一段落。
      同事們聽到它是食蛇龜,都面露害怕的表情,「會吃蛇應該很兇吧!」這是普遍反應,我想以它雜食性的棲息方式,吃吃小蛇應該不離譜,但是若要專吃蛇類,我想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書上都推論是因為腹甲的殼板可閉闔,而和背甲殼間的縫隙或許曾被人目睹有夾死蛇的情形,所以便這麼流傳下來,但以這隻被放生的食蛇龜來說,或許是被人為飼養過,但它真是再溫馴不過了,拍紀錄照時還會反覆轉頭擺POSE,頗有模特兒的架勢!